據統計,在美國,新産品上市成功率只有5%左右。通过研究中外新産品行销的案例,发现新産品在銷售過程中失敗有十大原因。 1.産品满意度不够,不足以达到或超过消费者的期望值,以及在与竞争品牌相比时,品质或性能落后,因此而失败的産品占21%。
産品满意度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对産品的综合评价。消费者对産品的综合评价主要在5个方面:第一,産品品质评价;第二,使用价值或消费价值评价;第三,包装和外观评价;第四,与同类産品的对比性评价;第五,消费概念评价。如果消费者不认可,自然不可能购买。 2.産品知名度不高,其中大多数是因为産品无广告,或广告传播无力,或广告诉求不当,因此而失败的産品占20%。 産品的知名度往往是和消费者的信任度联系在一起的,知名度对信任度有促进作用。很多的新産品不是因为质量原因滞销,而是因为其産品和品牌不知名以致消费者缺少购买理由。正如雷·伯格特(Le Bogarr)在《广告战略》中所说:“人们需要理由来支持他们对産品的看法,否则只会落得没有理由的喜爱”。所以,广告的作用,就是为顾客提供购买理由。人们会说:“看,那个産品都做广告了,我们一起去买吧!”可见,广告行为本身就具有促销作用,人们甚至会说:“産品不好会做广告吗?” 3.市場定位模糊,卖点不正确,因此而失败的産品占11%。 有些産品的營銷者,其本身就不太清楚産品为谁而设计,産品应该卖给谁,以及如何去卖。我们必须明白,産品定位不同,目标市場不同,在營銷上就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性。如果再加上産品没卖点,消费者不知道利益何在,他们就会认为:“这个産品没有一点使用价值。” 4.分销不当或分销不力,因此而失败的産品占10%。 新産品选错了銷售方法,这样会浪费许多營銷资源。不是市場打不开局面,就是銷售成本过高。銷售方法失误往往是致使渠道分销不当的前提。分销无力度,新産品就不能进入渠道,商品流通环节因此而中断,銷售就自然会面临着失败。无力度的銷售往往表现在市場终端上,消费者在市場上根本看不到他们的産品,也就无从购买。 5.促销活动不足,因此而失败的産品占10%。 新産品摆上货架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,相反,面临考验的时间到了。其结果要么是让顾客买走,要么是被经销者撤掉。如果30天内,新産品仍纹丝未动地摆在货架上,经销者就会失去耐心和信心。而促销活动不足,正是産品“走不动”的重要原因。 6.銷售管理混乱,引起内哄并扰乱了市場,因此而失败的産品占8%。 有许多新産品上市,是因为没有被管理好而失败的。銷售管理,包括目标计划管理、銷售人员管理、銷售渠道管理、区域市場管理、促销管理、价格与货款管理、契约与物流等管理,它必然是一个管理体系,而且在銷售中缺一不可。銷售人员懒惰、中间商不合作、应收账款增加、价格不一致、産品涉区流窜等,都是因銷售管理不善而带来的结果,必然导致失败。 7.价格太高,无法与竞争对手抗衡,或者顾客不愿意购买,因此而失败的産品占8%。 高质高价是一种传统的銷售观念。老实说,这一观念也没有什么大的错误,但它就是不利于市場竞争。也就是说:“我承认你是对的,但我并不喜欢你。”你不能因为你是对的而强迫别人喜欢吧?所以,从根本上说,因为没能让消费者接受就是做错了事情。在銷售实践中,价格太高使自己“曲高和寡”的情形屡见不鲜。不要以为新産品独特,就可以“高高在上”了。 8.銷售人员的銷售素质低劣,因此而失败的産品占5%。 銷售人员的素质低,表现为无现代化的銷售常识和銷售技能,全靠莽撞或一点经验去做市場。因为他们没有銷售力,就仿佛军队没有战斗力一样无法战胜敌人。銷售人员素质低,更表现为他们的私心杂念: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企業,甚至毁灭市場,让人刻骨铭心。大凡那些有私人杂念的銷售人员出现在哪个市場,哪个市場就要清盘。 9.选错了銷售市場,因此而失败的産品占4%。 銷售市場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,如果新産品在一个它不适合的市場上銷售,那么,它的趋势就是失败。区域市場的划分,可细分为一级市場、二级市場、三级市場和四级市場等。另外,市場特点还受到气候、习惯、文化、观念、环境、购买力和竞争态势的左右,如果不考虑这些市場因素而进入市場,如同瞎子走进迷魂阵,全是误区。 10.老板的个人意愿作祟,因此而失败的産品占3%。 老板经常放弃老板的职责,而充当銷售经理来指挥銷售。他们可能是个好老板,但可不一定是个好的銷售人员。老板在开发新産品的时候,也往往是从个人的爱好入手而不是从市場入手。你可以经常发现这样的趣事,比如一个喜欢替他太太制作像框的人,有一天决定辞去工程师的工作而开始生産并銷售像框,但他很快发现,消费者可不像他的太太一样那么喜欢他做的像框,所以,他的创业注定要失败。
|